2007年10月16日 星期二

以戒為師-慧明法師

佛遺教:「以戒為師;依四念住處為安住;惡性比丘默擯(不與語);在經典前冠以「如是我聞」令人證信。」

云何為戒?心地無非自性戒。戒有有相與無相之分,有相名曰「身戒」;無相名曰「心戒」。習心地法門者,應嚴持心戒,大家現在打坐,即是做心戒的工夫。何以故?因上座後,一心持咒,藉咒力鎖住一切妄念,久之妄念不生,便是心地無非的境界,不但上座如此,下座後還是如此,一切時、一切處,皆不起分別,不生煩惱,自然動靜一如,方算完成心地無非之戒。心戒境界,雖然太高,只要真能發心,具有真信、願、行,又何難之有!不過業力未消,定力不夠,容易見境生心,心隨境轉,故不如兼守有相戒,比較有益。望大家參照以前所訂的透關八條(附後)仔細體會,何者屬於事相?何者屬於心相?事相是有相戒,心相是無相戒,由事相而戒到心相,就是從有相戒,達到無相戒。須知守戒為佛法最要緊之事,無論何宗何派,皆重戒律,儒家亦有君子三戒,顏子之四勿,而佛法包世出世法,更非持戒不能入門。中國佛法,近來不能盛行,因學人未能於身戒、心戒,實行遵守,故引人疑謗。我等亟應以身作則,努力在戒字上用功,以心地無非為戒本,以利他無我為正行,以透關八條為策進,戒身不妄作,戒心不妄動,久之定水澄清,心珠自現。

佛法多門,然同以持戒為重,戒品雖多,不外身戒、心戒兩種:即戒身不妄動、戒心不妄想。無論大乘、小乘,能持戒者皆是佛法,不能持戒者皆非佛法。至於根本五戒:殺、盜、淫、妄、酒,居士受持者多,然無論大乘戒、小乘戒、居士戒,凡能真心持守者,不但甚有功德,且能引起他人信仰佛法。所說身心戒品,雖有難易之分,而持戒之功德則一,故只宜相讚嘆,而不宜互相毁傷,《維摩經》云:「自守已戒,勿譏彼闕。」

無論身戒、心戒,但能持守即為正道,不能持守即非正道。依佛法說,一切法門,皆歸不二,止於一則正,有二非正,言行不二則為一,言行不一則為二。正要心正,貌正心不正,仍非真佛弟子。若自心能正,則好壞平等,既是平等,則讚謗由人,又何必計較!我等修心地法門,以利他無我為心願,即以菩提心為因,大悲為本。

心地法門之透關

心地法門之人戒,戒相太高,下手不易。茲為便利初機,訂定漸消夙習方法,方便名之日「透關」。透關與持戒意義相同,且有除惡務盡之義,關喻惡業,惡盡曰透。舉其要目,束為八端:

一曰、心口不一。  二曰、殺盜邪淫。

三曰、兩舌惡口。  四曰、貪戾慳吝。

五曰、瞋恨嫉妒。  六曰、自大輕人。

七曰、信心不堅。  八曰、我執煩惱。

此為修持之實際工夫,若不能實行透過此中粗重惡習,則淺近佛法,尚隔門牆,何能深入「心地無非,利他無我。」之無相法門耶!







電子書:慧明法師開示錄 (可點選閱讀)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