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7年3月4日 星期日

學佛次第-發菩提心

維摩詰語諸長者子。汝等於正法中宜共出家。所以者何。佛世難值。諸長者子言。居士。我聞佛言。父母不聽不得出家。維摩詰言。然汝等便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家。是即具足。維摩詰所說經


經云 : 佛子。菩薩摩訶薩。有十種魔業。何等為十。所謂忘失菩提心。修諸善根是為魔業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

佛告迦葉。菩薩有四法忘失菩提心。何等為四。欺誑阿闍梨等。問曰。何故但說有四法能忘失菩提心因。不多不少。答曰。忘失有四種故。略說有四種。一不正信忘失。二信顛倒忘失。於菩提心中見有過故。三所受諸法。皆是假名心故忘失。四得法體心忘失。此四種忘失中。對有四種因。如是次第。應知。

大寶積經論

爾時善目菩薩摩訶薩白佛言。世尊。世尊。菩薩修一切諸法。唯是發菩提心以為根本。何 以故。世尊。一切諸法皆是虛妄唯心分別。體無諸物離一切物。如幻無根本。隨所求而成。遠離作者受者。其性不住離於諸住故。世尊。一切諸法無始無終。以無二 離二故。世尊。諸法無我無我所。以無主故。諸法平等如彼法界。以非客故。世尊。諸法非主。以遠離諸貪故。諸法離於分別及種種分別。以遠離可取及捨心故。諸 法不來不去。唯是智境界故以其無知空主者故。世尊。時諸毛頭凡夫。於無我法中而生我想。於無眾生中而生眾生想。菩薩作是思惟。我以如是妙法。令諸眾生而得解悟。世尊。是名菩提心。一切眾生安隱心。樂心無上心。法界心光明心。眾生住持心。依如是心而生。名為發菩提心。 佛說法集經

2007年3月3日 星期六

佛門外道

教內"捧"袁了凡~對三寶弟子有利? 有弊?

許多佛網還開有"了凡四訓"專欄 ~ 強調如下:~ (必讀?!)

普勸修學《了凡四訓》。我因為讀《了凡四訓》而入佛門,~ ..................,修學《了凡四訓》、改造命運,鮮活的神跡何止萬千!印光大師平生力為提倡此書,印送百萬之巨。 (胡說八道! 聽誰說的?!) 諸位萬萬莫因~ ...........。退一萬步說,暫且不論佛法,但從世間以史為鑒的做法看來,也應該借鑒前人的經驗。從古至今,~ ....參與修學《了凡四訓》中來吧!


學佛人: 外 道!

不知從哪一年開始~ 學佛的環境多出了一本"了凡四訓"! 不妨大家一起提供有關袁了凡的資訊! 好好來研判一下! 出家在家都反省一下! 媒體山頭一大抄! 簡單問一句 ~ "了凡先生學佛學的怎樣呢?" (請告知!) 以為最起碼 ~ 有違三皈 助於外道!


流雲天下:
個人認為與三皈依不相違。
了凡四訓所講述的就是從一個認為萬事都是註定的,不可改變的外道思想的人,到明白一切都是自己造作的,命運在自己手裏的,通過拜佛、持咒、行持善法最終改造自己命運的事例。
可以看成是一個人學佛的因緣過程。不知道有何違背三皈依?


學佛人:

不好意思 ~
我以為 ~ 既然都
"已經"入了佛門了! 都"三皈"!
不好好的深入經藏! 洗去了凡四訓的
餘毒! 只見到處還開了專欄討論! 奔相走告!有礙修行!

棕瓦灰牆:

這個問題有討論價值!
善良是佛法的全部嗎?
佛法只是善良嗎?——學佛多年的人,自知!

任天涯:

大乘道的特點在於方便
了凡四訓雖然不是正法,但也可引人入道,勸人向善。

傲笑:

裏面說的命自我立,是有點佛教的思想,佛陀教導大家命是因果所為,可以改變比如懺悔,行善積福等。

不過以前佛陀在時,大德們聽到佛陀這樣的教誨,都會隨佛陀出家,修行出離證阿羅漢果。

現在的人沒有以前大德利根,要是看了四訓,如佛陀對阿難說的惡人生善處,善人生惡處,改來改去也是很麻煩的。如果生到天上光享受善娛樂,久不知苦墮入惡道,那就更加麻煩了。

佛陀初轉法輪說四聖諦,對5大梵志是最有效的教育,對現在活在高科技的人,也非常的有效,特別現代有些人的享樂雖然不清淨,但也不亞於天上的肆無忌憚了。

梵志修善不究竟,而佛陀教法最為究竟。佛陀說:“世間只有一究竟道,無眾多究竟道。”

觀自在:

轉 ~ 節錄 陳慧劍居士的一篇文章作為參考!

我們不管世間誰是真道人,誰是假道人;誰是吹法螺,誰是吹牛皮;我們祗看他「思想是否定於落實」。我們不看他「講經論道」,天花似雨。

袁了凡受教於雲谷禪師,我看他沒得個入處。原因是他用「記數」的方法,來累積千百條善行,原來他竟然是「為了」換取「子嗣、壽命、功名」。他對改變自己命運之重視,尤重於「生死問題」之瞭解,也算用心「良苦」。但是,袁了凡不是「修道人」,他沒有注意到佛家的思想不在這裏。他的改變命運觀念固可同情,而他在「信仰」上,令人覺得除了「要求」,不知還有什麼?「為善」難道就是為的些「皮相事」?

他的「信仰意識」,祗是木乃伊穿著的、架空的金縷玉衣,因此使他的「信仰」,成了一項「意識危機」。

袁了凡,在佛法裏沒有得到甚麼,他的「了凡四訓」指導一個「凡夫俗子」為善去惡可以參考,若引導向深一層次浸入佛理之人,則過份簡陋。

學佛人:

要弘"了凡四訓"也行! 更要點出袁了凡的不就竟!
外道就是外道! 做參考當然可以! 但也要令佛子隨時做"魔"想!
我贊同 ....... 說四聖諦!

任天涯:

佛陀也教過人天善道的,從這一點上說,了凡四訓也有它存在的意義。

芝麻開花:

《了凡四訓》不是了義法,但對人天乘,或者說下士道的修行,無疑是個良好的參考讀物。

傲笑:

不承認四訓是佛經。以下觀點不圍繞四訓的討論。
於事講因果,所謂的命或命運吧,就是因果。
龍樹菩薩說:“說有我一偏,說無我一偏,二者皆不著,是人行中道。”

延光法師:


不可把了凡四訓奉若佛經

命自宿世也好,命自我立也好,大題上都承認有個“命”的存在,這正是有悖於佛法的地方。佛教於理講體空,於事講因果,從無命運之說。命自我立之論,看似對宿命的否定,即如此何以有我立之說。有“我”即犯執犯偏,離佛正見何其遠矣。

雖說善書,但佛門推崇過頭,怎彰我如來正法。聲聞之內,五乘具足,何顧舍內典而趨俗教,為佛弟子,當斟酌深淺。

傲笑:
法師的意思是叫大家依照佛教經典修行。這些不解脫的雜書就少看為好,佛教的由淺入深世間善道解脫道菩薩道盡開示,有時間多學佛教經典,好過看些不清不楚的雜書的好。

學佛人:
印光法師文鈔嘉言 ~

因果一法.為佛教入門之初步.亦為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要圖。丁氏所錄.未可以袁氏之不德.而謂其為不足流通也。且袁氏往矣.能知其不德者幾何人哉。袁氏初則闢佛.繼則閱歷轉深.的知因果毫無差忒。雖未息心研究佛典.觀其所載感應事.實於佛法心悅誠服。吾謂以袁氏紀氏之博達.尚孜孜然以因果報應是輯。後之鑒者。或必有深感焉。不欲流通即已。若意欲流通.即便流通。政不宜過於計慮也。

若紀文達、袁子才之輩,皆同一病。紀、袁頗相信因果,每記載佛法感應事實,皆不曾潛心研究,故所論多有外行話。袁,則初闢佛,而後信佛,信而不能研究修持,所謂聰明文字障也。

摘自:

佛教網 http://www.zjfj.bog/bbs
中國居士林 http://bbs.chinajsl.net

佛學講座

剛曉 法師

(sacca)就是真實之理,其梵語為satya,意為無可爭辯之事實。

根據佛教,與眾生有關的諦理有四。

在《邊際經》中,佛說:

“於此六尺長之身,及其思想相思惟,我說世界、世界之始、世界之滅,及導致世界之滅的原因。”

在這獨特短文中,世界(loka)意指苦。

這段意味深遠的經文講的就是佛的如實智見的四聖諦。無論佛陀應世與否,此諦恒存不變。佛陀向這迷妄的世界揭示了此真諦。它們不隨時間的改變而改變,因為它們是恒常之理。佛陀沒有得到任何人的幫助,獨自覺悟此真諦。他自己說:“它們是前所末聞之法。”

因此,“佛教是印度教的自然發展”這一說法是毫無道理的。

我們雖然要承認。有些基礎學說通用于兩方,但這只不過是因為這些學說共同存在于恒常理法之中。

這些真理在巴厘文中稱之為聖諦。之所以這樣,那是因為,它們是由最偉大的聖者,遠離情欲的佛陀發現的。

第一諦說的是苦,在英文中,因缺少相應的等同詞,被詮釋為痛苦,傷惱。dukkha(苦)的感覺意為難以忍受(du=難,kha=忍),作為一個抽象的真理,dukkha(苦)為du(可惡)和kha(空)之意。世界以苦為支點,故可惡;世界無任何實體,故為空。

因此dukkha(苦)有可惡之空的意思。

凡夫只看到事物的表面,聖者如實知見事物的本質。對聖者來說,有生皆苦。在此被虛幻之樂蒙蔽的人類世界上,聖者找不到任何真正的快樂。物質享受只不過是對某些欲望的滿足而已。貪求之物一旦到手即產生厭惡。欲望永遠得不到滿足。

一切有情皆有生,有生則有老,病以及最後的死,沒有一人能倖免於此四種不可逃避的痛苦。

希 望受到挫折也是苦。我們不希望同所憎惡的人和事相聚,也不希望與所喜愛的人或事相離。但是,我們不能常常如願以償。我們不期待或欲求之人之物卻往往不招自 來。有時候,這些意想不到,非喜好之境變得如此的忍無可忍,使人痛苦不堪。脆弱無知之人只好自殺,好象如此這般,一切問題都會迎刃而解。真正的幸福來自於 內心,不能以金錢、權力、榮耀以及征服來衡量,如果以強迫等非法手段獲取或誤用,乃至以執著的態度來看待這些世間之物,它們就會成為佔有者痛苦和悲傷的根 源。

通常說來,感觀享受是凡夫俗子最大而且僅有的快樂。毫無疑問,對這些遷流不定的物質快感的期待、滿足和回憶會給人帶來一種短暫的快樂,但是它們都是迷幻不實的假像。根據佛陀所說,無著(viragata)或超越物質享受更為快樂。

簡而言之,五蘊之身即是苦之因。

我們應該謹慎地分析和驗證第一苦諦。此諦依有情眾生及其生命的各個方面而建立。這種檢驗使人恰如其分地瞭解真正的自己。

苦之因為貪或執著,這就是第二聖諦。

《法句經》第二百一十六偈言:

欲生憂,欲生怖,盡離欲,無憂更無怖。

這種貪欲是一種強大的潛在心力,它是絕大多數生命痛苦的主要根源。正是這種大小不一的貪欲引導眾生往復輪回於此娑婆世界,迫使眾生執著於生命的一切形式。

獲證一來聖果,貪的粗顯形式得以消減,在獲得不還聖果時完全根除,達證阿羅漢才能斷滅貪的細微形式。

只有修習佛陀所宣說的中道,才能根除苦和貪,從而達到涅槃至樂。

第三聖諦就是苦的徹底終結,即涅槃,為佛教的至高理想。涅槃是由全面消除所有形式的貪欲而實現的。拋棄一切對外部世界的執著,眾生以法眼而見涅槃。

此聖諦必須通過修習八正道,即第四聖諦而了證。此無上聖道是通向涅槃的唯一捷徑。它避開兩個極端,即削弱智力的極端自我苦行,以及阻礙道德發展的極端自我享受。

轉載自 ~靈山海會 http://www.lingshh.com/

2007年3月2日 星期五

法會通知

每月週日活動時間(上午8:30 ~ 下午5:00 )

第一週日~ (讀誦《阿彌陀經》暨 念佛共修)

淨土法要~ 佛說阿彌陀經 (佛遺教~依四念處安住)

三十七道品講座

禮請 自鏡 真梵 法師 主持

第一次 日期:公元二00七年四月一日(星期日)

第二次 日期:公元二00七年五月六日(星期日)

第三次 日期:公元二00七年六月三日(星期日) 時間:早上八點半 — 佛學講座 下午二點 — 念佛共修

三十七道品分為:.四念處。.四正勤。.四如意足。.五根。.五力。.七覺支。.八正道〈含 ~ 四聖諦〉

第三週日~ (受持《八關齋戒》暨 念佛共修)

佛說:「今我得佛道,本從是八戒起。」

八關齋戒

禮請 道表 法師 主法

日期:公元二00七年六月十七日(星期日)

時間:早上八點半 — 受戒 開示 下午二點 — 念佛共修

地點:台北市文山區景中街三十巷十二號五樓之三

歡迎來共襄盛舉! 詢問電話:(02)2934-2010

《華藏佛教圖書館》敬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