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7月12日 星期六

學佛次第-正觀四諦

世尊 言︰

今有四諦法,如實而不知,輪轉生死中,終不有解脫。

云何為四。所謂苦諦。苦習諦。盡諦。道諦以。

云何為苦諦。所謂生苦.老苦.病苦.死苦.憂悲惱苦.怨憎會苦.恩愛別苦.所求不得苦。取要言之。五盛陰苦。是謂苦諦

云何苦習諦。所謂愛結是也

云何為盡諦。所謂盡諦者。愛欲結永盡無餘。是謂盡諦

云何為道諦。所謂賢聖八品道是。正見.正治.正語.正方便.正命.正業.正念.正定。

經中佛說。我及汝等不能如實見四諦。故久處生死。今見是四諦身因緣斷生死根盡。更不受有。

又佛自說。四諦以次第得。… 《轉法輪經》中說。我觀此苦、此苦因、此苦滅、此苦滅道。於是中生眼智明覺。如是三轉皆說四諦。…行者淨心正觀苦諦乃至道諦。如是見故。從欲漏、有漏、無明漏中,心得解脫。

又佛自說。我於色等陰中。不如實知味過出離。終不自謂得無上道。若如實知則自知得道。

《轉法輪經》是佛陀成道後所開示的第一部經,內容有三個重點:不落兩邊的中道、八正道、四聖諦;最主要、根本的內容就是說四聖諦。

四聖諦是佛教教義的精華,它具備了解佛法與開悟所需的一切。

了解四聖諦,一方面是修學佛法的基礎,另一方面也是實現修行的過程;能不能成佛、菩薩或阿羅漢,修行能否成就,主要在於是否深入了解四聖諦。四聖諦是一體的,不能夠分開。

能了解四聖諦彼此的關係,才算真正了解佛法;如果不了解四聖諦彼此的關係,就不知道四聖諦與修學的關聯,那麼佛法的基礎就不夠穩固。佛所教的,如無常、苦空、無我都是從了解四聖諦而來,假如不了解四聖諦,雖然我們學習佛法,卻如同瞎子般。

佛一方面說明解脫的緣起,一方面說明輪迴的緣起。如果我們沒有實現究竟的解脫,就不免有愛的束縛、愛的苦。有智慧的人很容易看到這種苦,沒有智慧的人就無法看清楚。愛就是苦,若有愛就不可能了解緣起的深義。所以,我們一定要不斷地思惟苦、集、滅、道四諦,放下愛執,才能實現解脫。
~ 詳見《華藏》二00五年七月刊 『佛說四聖諦』

2008年7月5日 星期六

滅苦之道

有三法,世間所不愛、不念、不可意。何等為三?謂老、病、死。世間若無三法不可愛、不可念、不可意者,如來、應、等正覺不出於世間,世間亦不知有如來、應、等正覺知、見、說正法、律。

以世間有老、病、死三法不可愛、不可念、不可意故,是故如來、應、等正覺出於世間,世間知有如來、應、等正覺所知、所見、說正法、律。【契經雜因誦】

傳說,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證悟,沉浸於無限法喜的感動之後,他考慮到現實問題:如此全然超越世間的真理,有誰能信解奉行呢?於是他曾打算立即入滅。


倘若佛法在於闡述因果報應,那麼它並沒有超越神話!

倘若佛法在於昭示佛菩薩和上師的感應加持,那麼它並沒有超越信仰!

倘若佛法在於發揚慈悲喜舍的精神,那麼它並沒有超越慈善救濟!

倘若佛法在於解釋宇宙萬法的生滅,那麼它並沒有超越科學!

倘若佛法在於五戒十善的勸導,那麼它並沒有超越道德!

倘若佛法在於禪境的修練,那麼它並沒有超越瑜伽冥想!

倘若佛法在於阿毗達磨及自性空、有的論議,那麼它並沒有超越哲學!


雖然這些都是世人所熟悉、讚賞的,但它們全都屬於世間,不能超越世間。即使將它們全部加在一塊,也不值得釋迦牟尼感動得直欲入滅。

人們在生、老、病、死之間承受著憂、悲、惱、苦,沒有人能置身事外。佛陀成道之前深切關注這項無可避免的殘酷事實,並為此出家尋求因應之道。終於,佛陀以智慧覺觀務實地解決了這項困境。這震古鑠今的偉大功績,正是正法的珍貴之處!

許多人無視於老、病、死的脅迫,或是聽天由命、或是自恃少壯、或是忙於追逐世俗價值,人們往往無暇駐足于正法的勝義,畢竟它們已超越世間,無法以世間的標準衡量。誠如佛陀所疑慮:有誰能信解奉行呢?

二十五個世紀以來,為了將佛法傳佈於世間,歷代祖師們各自發揮豐富的思想創意及宗教體驗,自由地詮釋佛法,雖然佛教思想史因而碩果累累,幾乎囊括世間所有美善之法,可是卻也使得佛陀所正覺、超乎世俗知識及想像的正法,就此隱沒不顯。

世間仍有不少愛好智慧的人,他們警覺到老、病、死的桎梏,懷疑世俗的價值與人生的意義,他們找尋真理卻苦無出路。事實上他們需要正法,並且他們也是正法唯一能提供幫助的人。

我與汝等於四聖諦無知、無見、無隨順覺、無隨順受者,應當長夜驅馳生死。以我及汝於此苦聖諦順知、順入,斷諸有流,盡諸生死,不受後有。於苦集聖諦、苦滅聖諦、苦滅道跡聖諦順知、順入,斷諸有流,盡諸生死,不受後有。
是故,比丘!於四聖諦未無間等者,當勤方便,起增上欲,修無間等。【契經 雜因誦】


印度文明最了不起的成就就是禪定。藉助禪定,人類才得以發現生命輪回的事實。從生到死、從死到生,生死死生,眾生在五道(天、人、畜生、餓鬼、地獄)中翻滾、輪轉,無止息處。輪回的觀念不在於提醒人們負起善惡果報的責任感,而是更深入地反省:如此周而復始的生死流轉,究竟有何意義?有何目的?印度人於是開展出迥異于其他文化的解脫觀。也正是這套解脫觀令印度哲學得以衍生出了不起的修行文化,使大批大批的社會精英將全部的生命投注於哲學理想的實現,成為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具體社會運動。

然而,禪定的功用只是擴大了人們的視界,生命的期限從今生延續至生死輪回,世間的舞臺由人身拓展為五道眾生。但生命的茫然依舊、世間的苦迫依舊。解脫,光靠禪定是無能為力的。

佛陀是位優異的修行者,舉凡印度文化中所有的修行方法及修行理論,佛陀無不精通。成佛前,他實踐過所有的修行,並且每一種修行都能達到登峰造極的境界,所得到的卻只是頹然地證實它們全都不是真理、全都無助於解脫。他明白,答案唯有靠自己以智慧去尋求了。

在尼連禪河畔,他來到一棵菩提樹下靜坐沉思,捨棄一切臆測、想像及傳說,以生命完整、實際的運作過程為物件,經過嚴謹地觀察、精確地探究、審慎地思惟。終於,這亙古迷思得到解答、輪回鎖鏈由此斬斷、涅槃帷幕終告開啟、等正覺者出現於世。

成等正覺之後,佛陀願將這寶貴的體驗貽享世人,經過歸納整理,將所知、所見的正法,以四聖諦向世人講說。

四聖諦是佛陀正覺的內容、正法的軸心、契經的宗要。生從何來?死往何去?生命的意義何在?這一切的疑惑,全都將在四聖諦的解析下冰消瓦解。若是能進一步地實踐四聖諦,便能進趣修行的終極目標--斷諸有流,盡諸生死,不受後有

反之,若於四聖諦無知、無見、無隨順覺、無隨順受者,縱使精通三藏教典、辯才無礙,證得禪定神通、瑞相感應,仍然不能豁免長夜驅馳生死。

四聖諦分別為:苦聖諦、苦集聖諦、苦滅聖諦、苦滅道跡聖諦。“苦”是聖諦、是真理、是見法及解脫的重大關鍵。倘若不能明白聖諦全然在這苦的探究及解決,便不可能理解正法。

滅苦,是修學佛法不可或忘的唯一目標。何者為苦?苦從何來?苦如何滅?如何訓練滅苦的技能?這是所有人類文明中最重要、最有價值、至高無上的智慧,也是佛陀唯一想告知世人的真理。

距佛陀入滅已兩千五百年的今日,“知苦滅苦”唯有從北傳《雜阿含》與南傳《相應部》的〈契經〉去探究了。

汝等比丘!慎莫思惟世間思惟。所以者何?世間思惟非義饒益、非法饒益、非梵行饒益、非智、非覺、不順涅槃。

汝等當正思惟:此苦聖諦、苦集聖諦、苦滅聖諦、苦滅道跡聖諦。所以者何?如此思惟則義饒益、法饒益、梵行饒益、正智、正覺、正向涅槃。【契經 雜因誦】

雖然,原始佛法的重要已為人發掘,但展讀《契經》卻令人感到艱深誨澀、難以理解。問題其實不在經文而在讀經的人。世間思惟是人類與生俱來且不待學習的本能。人們依世間思惟待人處世、研究學問,也依世間思惟讚頌佛陀、研讀佛法。如此,縱使佛陀被形容得萬德莊嚴,佛法被充實得包羅萬象,仍是落入世間思惟,為佛所呵責。

何謂世間思惟?不消說,因自私自利而作奸犯科當然是基於世間思惟,但民族英雄憂國憂民的光耀典範也脫不開世間思惟的範疇,再更深入地追究下去,佛教徒那種不為自己求安樂、但願眾生得離苦的宗教情操,又何嘗不是世間思惟!世間思惟的範圍實在太過廣泛也太過普遍,簡直不容列舉,僅能將它的運作過程稍作介紹,藉以描述世間思惟的定義。
感官是眾生接收資訊的管道,透過眼見、耳聞、鼻嗅、舌嘗、身觸、意知,每一個人揀選所關注的資訊營造了自己的世間。眾生放任自己的心意,隨逐這些資訊的節拍起舞:感受、想像、思量、辨識,依之發展自己的思惟模式。這樣的精神活動,一律歸納為世間思惟。它們是輪回的動力,推動眾生經歷一世又一世的世間。

思惟四聖諦對人們而言,則是既陌生而又毫無概念的。它和世間思惟相反,必須沉著、敏銳地覺察自己感官和心意的一切活動,不令隨逐世間而翻滾攪動,並藉這樣的觀察,透視生命的真相、解決生命的問題。

《契經》是四聖諦的詳細解說,倘若以世間思惟的方式解讀《契經》,即不能避免謬以千里的差錯。本書將試圖放舍一切世間思惟的既成模式,以四聖諦為座標、以《契經》為經緯,逐步勾勒出這古仙人的滅苦之道。


2008年7月4日 星期五

四諦

「諦」是真實不虛、真理之意。四聖諦亦稱四真諦或四諦法,即苦諦、集諦、滅諦、道諦。《佛遺教經》云:「月可令熱,日可令冷,佛說四諦,不可令異。」四諦之理,真實不虛,依此四種真諦修行,就能斷除煩惱,成就聖道。

佛起菩提樹下至鹿野苑,為五比丘始說此法。是為佛轉法輪之初。依之而修道證滅者,稱為聲聞人。法華經譬喻品曰:「昔於波羅奈,轉四諦法輪。」四十二章經曰:「於鹿野苑中,轉四諦法輪,度憍陳如等五人而證道果。」涅槃經十二曰:「苦集滅道,是名四聖諦。」涅槃經十五曰:「我昔與汝等不見四真諦,是故久流轉生死大苦海。若能見四諦,則得斷生死。」止持會集音義曰:「苦諦者,苦以痛惱為義。一切有為心,行,常為無常患累之所逼惱,故名為苦。大論云:無量眾生有三種身苦:老病死。三種心苦:貪瞋癡。三種後世苦:地獄餓鬼畜生。總而言之有三苦八苦等,皆三界生死之患。

諦審生死實是苦者,故名苦諦也。三苦,謂苦苦壞苦行苦,八苦可知。

集諦者,集以招聚為義。若心與結業相應,未來定能招聚生死之苦,故名為集。審一切煩惱惑業於未來,實能招集三界生死苦果,故名集諦也。

盡諦者,亦名滅諦。滅即寂滅,滅以滅無為義。結業既盡,則無生死之患累,故名為滅。以諸煩惱結使滅故,三界業亦滅。若三界業煩惱滅者,即是滅諦有餘涅槃。因滅故果滅,捨此報身時,後世苦果,永不相續,名入無餘涅槃。諦審涅槃實為寂滅,故名滅諦也。

道諦者,道以能通為義。正道及助道,是二相扶,能至涅槃,故名為道諦。審此二道相扶,實能通至涅槃不虛,故名道諦也。正道者,實觀三十七品三解脫門緣理慧行名為正道。助道者,得解觀中種種諸對治法及諸禪定,是名助道。」

眾所周知:學佛修道者,欲證阿羅漢果,須修『四諦法』;欲證辟支佛果,須修『十二因緣法』;欲證佛果,則須修『六度萬行』。何謂『四諦法』?即苦諦、集諦、滅諦、道諦是也。佛陀成道後,經過三七二十一日之思維研究,觀機施教,即至鹿野苑為五比丘說『四諦法門』,其內容包括三轉、四諦、十二行法輪。所謂『三轉』,即指(1)示相轉(此是苦逼迫性,此是集招感性,此是滅可證性,此是道可修性);(2)勸修轉(此是苦你當離,此是集你當斷,此是滅你當證,此是道你當修);(3)作證轉(此是苦我已離,此是集我已斷,此是滅我已證,此是道我已修)。每一諦都有示相、勸修、作證三轉,四乘三得十二,因稱三轉、四諦、十二行法輪。

世出世間一切諸法,均逃不出『因果』二字,所謂果不離因,無因不感果。就四諦而言,苦是集之果,集是苦之因;滅是道之果,道是滅之因。設若沒有貪等之集因,怎能招感生死之苦果?設若沒有精修道法為因,安得涅槃寂滅之果?是故,依四聖諦之順序而言,該是先因後果,則為集苦道滅;然而果易曉而因難知,欲使其易導,故先示苦相,令其厭離,次示業因,使其斷集;繼之,又先示以涅槃之樂相,令其欣慕,再示以道法,令其修持,目的是要他『知苦斷集,慕滅修道』,因而先說果後說因,而言苦集滅道是也。

《佛遺教經》云:「佛說苦諦實苦,不可令樂;集真是因,更無異因;苦若滅者,即是因滅,因滅故果滅;滅苦之道,實是真道,更餘無道。」大眾若能確實了達四諦真理,並於日常生活中,於四諦理重慮緣真,「知苦斷集,慕滅修道」,定能契證究竟安樂之涅槃聖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