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7月4日 星期五

四諦

「諦」是真實不虛、真理之意。四聖諦亦稱四真諦或四諦法,即苦諦、集諦、滅諦、道諦。《佛遺教經》云:「月可令熱,日可令冷,佛說四諦,不可令異。」四諦之理,真實不虛,依此四種真諦修行,就能斷除煩惱,成就聖道。

佛起菩提樹下至鹿野苑,為五比丘始說此法。是為佛轉法輪之初。依之而修道證滅者,稱為聲聞人。法華經譬喻品曰:「昔於波羅奈,轉四諦法輪。」四十二章經曰:「於鹿野苑中,轉四諦法輪,度憍陳如等五人而證道果。」涅槃經十二曰:「苦集滅道,是名四聖諦。」涅槃經十五曰:「我昔與汝等不見四真諦,是故久流轉生死大苦海。若能見四諦,則得斷生死。」止持會集音義曰:「苦諦者,苦以痛惱為義。一切有為心,行,常為無常患累之所逼惱,故名為苦。大論云:無量眾生有三種身苦:老病死。三種心苦:貪瞋癡。三種後世苦:地獄餓鬼畜生。總而言之有三苦八苦等,皆三界生死之患。

諦審生死實是苦者,故名苦諦也。三苦,謂苦苦壞苦行苦,八苦可知。

集諦者,集以招聚為義。若心與結業相應,未來定能招聚生死之苦,故名為集。審一切煩惱惑業於未來,實能招集三界生死苦果,故名集諦也。

盡諦者,亦名滅諦。滅即寂滅,滅以滅無為義。結業既盡,則無生死之患累,故名為滅。以諸煩惱結使滅故,三界業亦滅。若三界業煩惱滅者,即是滅諦有餘涅槃。因滅故果滅,捨此報身時,後世苦果,永不相續,名入無餘涅槃。諦審涅槃實為寂滅,故名滅諦也。

道諦者,道以能通為義。正道及助道,是二相扶,能至涅槃,故名為道諦。審此二道相扶,實能通至涅槃不虛,故名道諦也。正道者,實觀三十七品三解脫門緣理慧行名為正道。助道者,得解觀中種種諸對治法及諸禪定,是名助道。」

眾所周知:學佛修道者,欲證阿羅漢果,須修『四諦法』;欲證辟支佛果,須修『十二因緣法』;欲證佛果,則須修『六度萬行』。何謂『四諦法』?即苦諦、集諦、滅諦、道諦是也。佛陀成道後,經過三七二十一日之思維研究,觀機施教,即至鹿野苑為五比丘說『四諦法門』,其內容包括三轉、四諦、十二行法輪。所謂『三轉』,即指(1)示相轉(此是苦逼迫性,此是集招感性,此是滅可證性,此是道可修性);(2)勸修轉(此是苦你當離,此是集你當斷,此是滅你當證,此是道你當修);(3)作證轉(此是苦我已離,此是集我已斷,此是滅我已證,此是道我已修)。每一諦都有示相、勸修、作證三轉,四乘三得十二,因稱三轉、四諦、十二行法輪。

世出世間一切諸法,均逃不出『因果』二字,所謂果不離因,無因不感果。就四諦而言,苦是集之果,集是苦之因;滅是道之果,道是滅之因。設若沒有貪等之集因,怎能招感生死之苦果?設若沒有精修道法為因,安得涅槃寂滅之果?是故,依四聖諦之順序而言,該是先因後果,則為集苦道滅;然而果易曉而因難知,欲使其易導,故先示苦相,令其厭離,次示業因,使其斷集;繼之,又先示以涅槃之樂相,令其欣慕,再示以道法,令其修持,目的是要他『知苦斷集,慕滅修道』,因而先說果後說因,而言苦集滅道是也。

《佛遺教經》云:「佛說苦諦實苦,不可令樂;集真是因,更無異因;苦若滅者,即是因滅,因滅故果滅;滅苦之道,實是真道,更餘無道。」大眾若能確實了達四諦真理,並於日常生活中,於四諦理重慮緣真,「知苦斷集,慕滅修道」,定能契證究竟安樂之涅槃聖果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